featured
能源與經濟發展有密切的關係,而能源密集度則是反映能源投入與經濟產出關係的指標。站在國家社會的整體立場,有效降低能源密集度則是 達成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。因此,如何研擬一套降低能源密集度的有效方案,乃是政府能源決策有關當局極重視的一項工作。
所謂能源密集度係指單位產值或產出量所需的能源投入量。通常以某 觀察期間(如一年)之公秉油當量(KLOE)除以國內生產毛額(GDP) 表示。惟值得注意的是,這是一個總指標,在此能源密集度的概念下,實際上還可細分成許多組成要素,如密集度效果、產業結構變動效果及產出 效果等。一般而言,須先掌握這些內在要素的變動趨勢,方可研擬適時適 地的降低能源密集度之方法,此一工作有賴深入的經濟分析。
就現階段而言,降低能源密集度乃是節約能源的一種積極作法。由於能源的開發與利用往往會造成環境污染的負面效果,導致民眾對於大規模 耗能產業及興建能源設施的排拒心理或抗爭行動,因此,在目前國內生態 環境遭嚴重破壞、環保運動風起雲湧之際,如何有效降低能源密集度,更是當務之急。
緣此,本文乃針對臺灣地區能源密集度的組成要素加以分析。首先, 就能源密集度之經濟理念加以闡述。其次,就研究方法與相關文獻提出說明。接著,按民國50至79年間臺灣各產業能源經濟之相關資料,進行實證分析,最後,提出政策性的建議,俾供政府有關當局制定節約能源政策之參考依據。